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4月28日上午在北京举行,2426人受到表彰,包括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者、惠城环保集团创始人、广东东粤化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新功在现场参加仪式并接受表彰。
在“双碳”目标与全球塑料污染治理的时代课题下,张新功以“向废物要资源”的创新理念,带领团队致力于攻克世界性的污染难题,创新研发出多项能够填补国内外空白的核心技术并实现产业化,为双碳减排、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用科技破解世界性污染难题的“绿色先锋”。
瞄准“白色污染”,开启八年技术攻坚
塑料污染是全球面临的严峻环境挑战,传统处理方式存在高污染、低效率等弊端。张新功敏锐捕捉到废塑料资源化利用的战略价值,自2017年起,率领团队踏上了混合废塑料深度催化裂解技术的原始创新之路。“我们的目标是让废塑料从‘环境负担’变为‘工业资源’。”他带领科研团队昼夜攻关,在实验室与中试基地之间往返数百次,历经2000多个日夜的探索,成功研发出“混合废塑料深度催化裂解技术(CPDCC)”,可实现将废塑料连续稳定进料、跨相深度催化裂解制取低碳烯烃及单环芳烃,三烯三苯收率达到85%以上,不仅成功打破混合废塑料高效处理这一世界性技术壁垒,更在全球化学循环领域竖起了全新的产业标杆。
打造循环经济赛道上的“中国方案”
在广东揭阳,张新功推动建设的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性项目于2025年4月成功点火。作为全球首套规模化采用CPDCC技术的废塑料化学循环利用装置,以年回收裂解5000万吨废塑料计算,可节省2.5亿吨原油消耗量,同时减少5亿吨CO2排放量,其产出的液化塑料裂解气、塑料裂解气、塑料裂解轻油等产品可直接供应下游石化企业,形成“废塑—化学品—新材料”的绿色全产业链闭环,并已成功通过ISCC PLUS国际认证。在张新功的带领下,CPDCC技术的工业化不仅彰显了中国环保科技企业攻克“白色污染”的创新能力,更重新定义了废塑料的资源属性,同时,张新功前瞻性布局废塑料回收网络,带领团队搭建起工业端、生活端、农业端“三端协同”的回收体系,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具有革命性的“中国方案”。
科技报国的赤子之心
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张新功认为这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对全体环保科技工作者的激励。回顾创业初期,张新功的“原始创新”基因早已深深植根。2009年,当国内废催化剂处理还停留在“填埋为主”的粗放阶段,他带领团队搭建起世界首套FCC废催化剂复活装置,每年能够减少8000立方米固废排放,这项技术不仅填补国内空白,更让中国在废催化剂资源化领域从“跟跑”直接跨越至“领跑”。2017年,面对广东石化高硫石油焦制氢灰渣处置这一“卡脖子”难题,张新功再次选择“从零开始”。在没有任何工程案例参考的情况下,他带队攻克了灰渣中钒镍元素高效分离等关键技术,仅用13个月在揭阳建成世界首套40万吨/年处理装置,实现灰渣“零填埋”的同时,将改写我国钒镍资源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2024年,20万吨/年废塑料裂解装置在大南海拔地而起,张新功再一次实现“从0到1”的突破,推动全球塑料污染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资源创造’。
“每次站在新装置前,我都能想起创业时仅有的1万元启动资金。”张新功坦言,支撑他走过无数次技术“死胡同”的,正是“原始创新不是选择,而是环保人的必答题”的信念。从实验室里的烧杯试管,到工业化装置的轰鸣运转,他用时间证明:当个人理想与国家“双碳”战略、循环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每一次“从零开始”的勇气,终将汇聚成改变行业格局的磅礴力量。
这位“全国劳动模范”正以科技创新为笔,在“无废地球”的蓝图上,书写着中国环保人的责任与担当。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劳模精神,是敢闯“无人区”的勇气,是深耕“卡脖子”技术的定力,更是让科技成果惠及全人类的胸怀。